您的位置  首页 >> 老区建设 >> >> 正文
石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来源:本站 | 作者:石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 | 日期:2012年1月29日 | 浏览19169 次] 字体:[ ]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的汉江之滨,地处秦岭巴山,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地理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兼具南北气候带特点。全县总面积1525平方公里,其中革命老区面积129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5%;全县总人口182000人,其中革命老区人口154700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5%。至2010年,全县辖7个乡,8个镇,202个行政村,4个社区居委会,6个街道居委会。其中12个乡镇,177个村为革命老区。

一、石泉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鄂豫陕革命根据地和川陕革命根据地是中国革命斗争史上两块最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石泉是这两块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过去漫长的革命斗争岁月中,石泉人民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60多年以来,十八万石泉老区人民在中共石泉县委的领导下,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全县人民坚持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率先突破,富裕人民”的主题,坚持“四个集中,四大突破”,经受了金融危机和汶川大地震的严峻考验,石泉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实现了“率先突破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五年来,全县社会生产总值增长近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3.4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倍,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2.2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4倍,蚕桑、畜牧业产业强村大户战略“深入推进,逐步实现了传统产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工业突破改制难关,开始步入招商引资,园区承载,产业集群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劳务经济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近年来,每年外出务工人员都在4万人以上,劳务纯收入达到4.5亿元以上,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群众的基本生活生产条件立下了汗马功劳。

(二)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观。五年来共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1倍。交通、水利、生态、电力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大为改善。西汉、十天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建成县、乡油路278.2公里,通村水泥路953公里。建成防洪保安工程34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97.5平方公里,基本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0.2万亩,实施绿化造林25.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2.2%。建成喜河水电站和5个小水电站,装机容量达19.6万千瓦,建设和改建输变电站3个,电网256.7公里。

(三)城镇化建设加快推进。五年完成城镇建设投资13.8亿元,是“十五”期间的3.9倍。杨柳统筹城乡发展试点稳步推进,县城东延西扩步伐加快,片区开发,老城改造正在实施,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17条,改造背街小巷39条,建成 广场9个,公园2个,开发住宅小区8个,县城规模由过去的3.8平方公里扩大到18.5平方公里,成功创建为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园林县城。池河、后柳、熨斗跻身入省级重点集镇和百镇建设行列。实施新农村示范村131个,扶贫重点村66个,实施了农民梯次转移和万户农民安居工程,新增城镇人口1.2万人,城镇化率达31.1%

(四)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五年共完成民生领域投资20.8亿元,新建和改建各类学校35所,教育“两基”,“双高普九”,“普实”和创建省级教育强县通过省政府验收。新建和改扩建县级医疗机构3所,人口与计划生育、科技、文化、体育等事业全面发展。新增城镇就业5930人次。22097名城乡低收入居民纳入低保,14.4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8.6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1.5万城镇居民参加居民医疗保险。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52%2370名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享有养老保险补贴。331270岁以上老人享受生活保健补贴,建成廉租房2.8万平方米,解决了1260户城镇低收入居民的住房困难,扶持5265户农民建房57.9万平方米,解决不安全饮水5万人,实施移民搬迁6490户。

(五)改革创新取得了突破。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集体林权制主体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公路养管,国库集中支付、医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农村土地流转,支农资金和教育资金板块整合,林权制度改革试点逐步推进。探索建立了城市融资平台、金融与县域经济互动、留守儿童管护、便民服务、信访矛盾调处、农民进城居住证等制度机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民进城的改革措施,在创造性推进发展过程中,总结了一系列的工作经验,不少的创新经验得到了上级的认可。

二、石泉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石泉老区人民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和关怀下,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与全国、全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主要经济指标大大低于全国、全省水平。石泉老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

(一)交通瓶颈制约山区经济发展。

2010年,一条铁路,一条高速公路过境石泉,结束了县境内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全县通村干线公路437公里,但仍有15个村,百分之五十的村民小组不通公路,这些地方的村民依然过着肩挑背扛的原始生活。己建成使用的公路,由于暴雨、山洪、垮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破坏,公路破损严重。比如:石迎路(县城—迎丰)是石泉北部山区的唯一大通道,它直接关系到北部地区4个乡镇的经济社会发展。此路修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改造成通乡油路。该路段地处秦岭腹地,地质灾害十分频繁,公路破损十分严重。虽有人工养护,但由于公路等级低,地方财政困难,养护经费不足,路况得不到根本改善,急需国家给于帮助。

(二)“三不通”现象仍然存在。

2010年,全县有7个村不通电,13个村不通广播电视,50个村不通电话。通电村由于变电容量小,电压不稳定,线路不畅,故障不断,直接影响山区群众的生产生活。

(三)部分群众住房破旧简陋。

全县有4.5万户农村居民。近几年来有百分之四十的农村居民修建了砖木结构住房,仍有百分之六十的村民住在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修建的干打房子里。这些房屋由于质量低劣,年代久远,大都成为不通风,不遮雨的破房危房。银桥乡铜钱峡村有170户居民,其中110户住在干打的破房里,34户住在危房里。迎丰镇三官庙村129户居民,549人,由于家庭贫穷,住房困难,至今有3430岁以上找不到媳妇的单身汉。

四)农村居民饮水不安全,部分居民饮水困难。

石泉全县有城镇和农村居民182000人,饮水安全的约为50000人,约有110000人饮用的都是未经过净化处理的河沟水、地下水,大肠杆菌超标。还有大约20000人饮水困难。熨斗镇的布里村、板长村、辽竹村、长岭村的部分村民,因喀斯特地貌,成为严重缺水地区。平时村民吃的是地窖水,每年5月份后,干旱来临,村民们就要出动强壮劳力,到5公里以外的山下挑水,人畜饮水十分困难。

(五)农村缺医少药情况仍然存在

石泉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情况依然存在,已建立的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差,设备简陋,医务人员奇缺的问题十分突出。全县有11个镇卫生院,共有138张病床,执业医生32人,注册护士4人,且医疗设备简陋,缺乏必需的检测设备,执业医生不合格面宽,误诊、错诊事故时有发生。农村居民稍有大一点难一点的病,只得转到县级、市级、省级医院就诊,在医药医疗费用如此高昂的今天,农民看病难的问题未完全解决。农民急切希望党和政府加强基层医疗院所建设。

(六)文化基础设施落后。

全县15个乡镇中有14个没有文化娱乐场所,有 70%的村没有文化室或图书室,农村文化娱乐生活十分枯燥无味,赌博性打牌,烧香拜佛,信教的人比比皆是;从县到乡缺乏文化专业工作者。

(七)贫困人口多。

目前全县有绝对贫困村68个,绝对贫困人口51780人,绝对贫困人口平均年收入1274元。这些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全部集中在老区乡镇。已经脱贫的村民,因灾、因病、因残、因智等原因而返贫。银桥乡铜钱峡村曾经是红二十五军、红七十四师、陕南人民抗日第一军战斗过的地方,当地人民群众为革命作出过积极贡献。建国六十多年了,因自然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贫困的帽子依然戴在头上。全村170户,651人,全村有因病、务工致残、智障等残疾人140人,(其中外出务工致残110人),五保户12户。全村大部分孩子初中毕业就辍学在家或外出务工,脱贫任务十分艰巨。

(八)孩子上学难。

虽然国家对义务教育实行了“两免一补”,相应地减轻了农民家庭孩子上学的负担,但随着农村乡镇的撤并,中小学也相应地进行了合并。一般小学都设在乡镇所在地,从而给偏远山区的孩子上学带来了诸多不便。有的孩子要走十几里山路去上学。加之农村小学教学质量差,许多家庭只好把孩子转到县城上学,家长租房陪读,每年要花费12万元,实在是一项不堪忍受的负担。

三、石泉老区贫困的主要原因。

(一)长期以来国家帮扶少。

⑴、重大项目安排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基本上没有给石泉老区安排惠民的重大项目。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国家出于战备需要,修筑阳安铁路,过境石泉32公里。石泉县征地拆迁没有一分钱补助,而又出动3万名民兵上阵修铁路,当年石泉人民流下的辛勤汗水,得不到一点回报,从2009年开始,路经石泉的几趟客车全部停道。作为一个贫困老区,没有国家帮扶,仅靠自身的力量,是很难改变贫穷面貌。相反,贫富差距只能越拉越大。

⑵、在投入上帮助扶持少。2009年,全县人均固定资产投入为5175元,比全省、全国人均分别低5921元和7832元,只相当于全省、全国的46.6%39.8%。人均贷款金额为3378元,比全省、全国平均低11554元和20779元,只相当于全省、全国平均的22.6%14%。贷款金额占存款金额的比例仅为40.4%

⑶、在政策上向贫困地区倾斜少。

现在的财政转移支付办法,财政支持项目的资金补助标准和县政府配套资金比例搞“一刀切”,没有实行区别对待。石泉革命老区由于自然条件差,工程艰巨,财力紧张,群众困难,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有的政策亏了贫困老区。

(二)自然条件差。石泉地处秦岭巴山腹地,境内山峦重叠,沟壑纵横,山高坡徒,水土流失严重,矿产资源贫乏,缺乏主导特色产业支撑。近几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员42000人,石泉农村经济主要靠劳务经济支撑。一旦遭遇经济和市场风险,农村经济马上下滑。

(三)自然灾害多。石泉地处北亚热带气候区,受季风和地形地貌影响,自然灾害频繁;又因石泉地处秦岭南缘大断裂带和大巴山深大断裂带上,地壳运动活跃,地质灾害频繁。

石泉的自然灾害主要一为旱灾,即春旱、夏旱、伏旱、秋旱、冬旱、冬春连旱、春夏连旱、伏秋连旱、秋冬连旱。二为洪涝灾害。200268日,石泉两河及宁陕、佛坪突降特大暴雨,汶水河暴发百年一遇的特大洪水,石泉5个乡镇受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亿元。2003829,石泉北部和西部,突降特大暴雨,引发洪水、山体滑坡、泥石流,红卫、银桥、迎丰三个乡镇数千亩农田被毁,大批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通讯、电力,交通中断,造成直接经济损失4亿元。

石泉频发的自然灾害,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难以脱贫的原因之一。

(四)主观原因。石泉地处荒僻,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经济落后,劳动者素质低下。目前,全县每万人中拥有各类科技人才不足20人,医生、教师不合格面宽,导致医疗水平、教学水平质量低。从1997年国家扩大高校招生以来,石泉有3000人考上各类大专院校,但毕业回原籍就业的不足20人。县境外人才引进难,引进了留不住。目前,全县尚有35000名劳动者未经任何形式的培训,这些劳动者文化程度不高,没技术,没技能,外出务工从事的大都是井下,建筑等重体力劳动行业,付出多,收入低。

四、关于加快老区发展的几点建议和对策

(一)制定优先扶持贫困老区的政策

根据中共十七大和“十二五”规划关于集中扶持革命老区搞好重点建设的有关精神,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区域扶贫,连片开发”的具体实施方案,把扶持贫困老区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来抓,从关注和改善民生的战略高度统筹考虑,深刻认识和理解进一步加快老区建设的迫切性、必要性和重要性,切实加强领导,采取有力措施,把党中央和国务院赋予给老区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要制定贫困老区项目的扶持标准,设立贫困老区发展专项基金,建立长期有效的政策扶持机制,把老区发展纳入各级政府发展规划中,明确发展目标、重点和方向。增加对贫困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基数、税收返还基数、项目投资额度,取消地方配套资金。加强金融信贷方面的支持,切实解决“贷富”不“贷贫”的问题。进一步加大对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鼓励各类人才到贫困老区参加建设,对自愿到老区工作的大学生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要制定特殊优惠政策,放宽条件,提高工资标准,给予重点安排和使用。增加对贫困老区的培训经费,以利对农民的文化学习和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政治、文化、科技素质和经营管理能力,以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推动贫困老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加大对贫困老区基础设施的扶持力度

希望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加大对贫困老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尽快解决不通路,不通电,不通广播电视的问题,满足革命老区群众基本的生产生活需要。

(三)加大对贫困老区农村产业化的扶持力度

目前我们石泉革命老区由于资金缺乏,农村产业难以发展,至今仍然是星星点点,没有形成规模,由于农村产业化没有形成,农民只能长期靠出外打工赚钱来维持生产生活的需要。这种单一的收入来源,难以持久支撑贫困地区的发展。建议国家今后在对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同时,适当对有发展前途的农村产业给以财政资金的扶持。

(四)加大对贫困老区社会事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当前石泉老区农村在社会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医疗院所不足,医疗技术人员奇缺,公共卫生设施不完善,人畜安全饮水困难,科技推广经费不足,文化娱乐设施严重缺失,文化工作者奇缺,主要革命遗址和文物遗址缺乏保护经费,等等。这些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仅靠本县“保吃饭”的财政是无力解决的,需要纳入国家和省政府的专项规划,给予重点支持和解决。

(五)进一步加大扶贫搬迁及搬迁补助力度

在扶贫搬迁过程中,使搬迁户能搬得走,住得上,生产生活有保障。现在,全县还有五万多贫困人口住在海拔800以上的高寒山区,这里山高坡徒,自然灾害频繁,生存环境恶劣,需要尽快搬迁。其次,现在物价不断上涨,过去制定的搬迁补助标准偏低,对年收入不足2000元的贫困户来说,要在异地建房实属不易,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搬迁力度,提高补助标准,使需要搬迁的贫困户早日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参与调研人员:孙富勇  吴龙晏  胡万全

执笔人: 胡万全

二○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