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最新资讯 >> >> 正文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赴延安、榆林革命老区考察学习的工作报告
[来源:本站 | 作者:刘宇星 | 日期:2023年10月8日 | 浏览454 次] 字体:[ ]

  金秋时节,充满喜悦之时,应石泉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孙富勇的邀请,去陕北延长、米脂、靖边、定等边4县考察学习老区建设以及红色文化工作,现将所看所思所悟报告如下:

  一、考察学习的基本情况

  我们于9月10—16日先后到达延长、米脂、靖边、定边这4个具有鲜明特色的老区县考察学习,在当地老促会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延长石油第一口井,也是中国大陆开发最早的一口石油井,于1907年(清朝末年)发现并开采出油,从而结束了中国大陆上没有石油一说的历史,为红军在延安时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当年毛泽东同志在延长住了4天,亲自研究主持召开了“东渡会议”,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我党的直接对日的作战主张,毛泽东同志决定亲自率领红军进行东征。

 


在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毛主席住所前合影留念


在米脂杨家沟纪念馆学习了解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杨家沟时的有关情况

 

  在米脂县参观考察了杨家沟革命纪念地,上个世纪1947年12月25——28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共同在这里主持召开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简称“十二月会议”,与会人员分为政治、军事和土地改革三个小组进行了充分讨论,然后召开正式会议,毛泽东在会上作了《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报告,报告提出了党在新的形势下军事、土改、政党、经济、政治等各方面的行动纲领和政策。

 


在定边参观石光银治沙展览馆


与共和国功勋奖获得者石光银(左二)会长孙富勇(左一)刘宇星(右二)吴龙晏(右一)

 

  靖边县,1935年成立中共靖边县委和中华苏维埃政府,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唯一没有被颠覆的县级革命政权。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陕北时在靖边小河,天赐湾、青阳岔等地生活战斗了65个日夜,期间召开了著名的“小河会议”,拉开了全国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向战略反攻的序幕。
  定边县是“红军入陕第一站”,当年由王震带领“三五九旅”开采盐业,为红军在延安时期的财力保障工作做出了积极地贡献,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中央第一财政”。
  定边县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百强县”,“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定边有“三宝”即:食盐、皮毛和甘草,被誉为“老三宝”,而石油、荞麦和马铃薯则被誉为“新三宝”。定边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是陕西一颗璀璨的“塞上明珠”。还有治沙英雄先进人物,获得“七一勋章”全国劳动模范奖励的石光银,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专门给他修建了一座“石光银治沙展馆”。

 


在延长参观东征会议纪念馆

 

  我们考察学习组每到一个县,首先参观红色革命纪念地,当年红军在此活动的旧址,参观纪念馆聆听讲解员详细的介绍,认真体会红军当年的每一个生活、工作、开会的场景,让思绪飞到80多年前的岁月,设身处地想一想,当年的艰苦条件和严峻残酷的形势,品读革命前辈超人的智慧毅力和坚定的革命信念,常常被老一辈革命家活动的场景所感动所震撼,从而感慨万千、感悟颇多。
同时,我们也参观了解了当地的产业发展、风土人情和著名的历史人物,让人印象最深的还是产业发展。如:延长县主导产业苹果面积达到了30万亩,人均3.0亩,亩产值1.2万元,这一项人均收入3.0万元以上。米脂县特产种植小米、苹果和驴板肠,是“米脂三宝”。米脂的小米入选2019年第四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所产小米供不应求。靖边县人均土地面积31亩,人均耕地5亩,2022年财政收入126亿元,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陕西“十强县”第三位。种植业以马铃薯、小米、荞面、杂豆、油料作物为主,是脱毒马铃薯基地县,年产马铃薯50多万吨,被国家认证为“无公害食品”和“有机转换食品”。定边县是陕西省的西北门户,全县总面积6920平方公里,三分之一山区,三分之一丘陵,三分之一沙漠,全县有耕地面积380多万亩,人均耕地面积6.3亩,农业种植马铃薯、辣椒、荞麦等,品质优良,多为出口产品,马铃薯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实现产值6亿元,并举办了首届“马铃薯文化节”。

  二、考察学习的认识和启发

  我们参观学习的4个县,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地下矿藏(煤、天然气、石油、岩盐和露天盐矿)非常丰富,财政收入也十分可观,就是这样他们也非常重视农业的种植,特别是特色主导产业建设,这样直接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入,稳定了粮食面积,提供了原材料。
  第一,这4个县均为革命老区,当年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当地活动多,召开了多次举世闻名的会议,写了多篇调查报告,为中国革命战争和革命建设指明了方向,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意义深远,影响极大,在当时的形势背景下取得了决定性的作用,就是在现在的形势下,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也是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必须始终牢记发扬光大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这4个县地下资源非常丰富,这是祖先留下的不可替代的宝贵财富,没有复制性,搬不来、学不到,但人家没有躺在资源上享清福,而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特别是种植业,人家集中精力、集中力量把农业主导产业做的非常好,实现了规模大、质量好、品牌优,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第三,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我们看到当年红军吃不饱饭,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用的粗糙的木制家具,睡的硬板板床,一个月能吃上两次肉就高兴的不得了,红军在延安13年,虽然条件艰苦,但是精神饱满,意志坚强,取得了中国革命战争决定性的胜利。我们考察学习的4个县老促会办公条件一般,人员不多,但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人家照样开展业务,做了很多扎实有效的工作,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的认可和老区群众的赞扬。

  三、考察学习的启发和建议
  (一)传承好红色革命历史。我们所参观学习的4个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不能去和他们做简单的比较,但是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传承好红色革命历史,任何时候都不能丢,都要旗帜鲜明的坚持,无论社会怎么样发展,发展到什么阶段,这种精神应该永放光芒发扬光大。传播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是一件长期而又光荣的事,要不断的创新,用各种方式,只要能弘扬革命传统就是最好的方式,这件事等不得、急不得、舍不得。
  (二)讲好石泉革命老区故事。革命老区是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老区精神是我们的灵魂,如何讲好石泉革命老区故事,一要挖掘整理当年红军在石泉开展游记战争的活动情况和传说故事;二要整理提炼具有代表性、鲜明性、感人的典型故事情节;三要用现代人们容易接受的方法形式,广泛宣传、深入人心,达到传承弘扬老区精神、激励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乡村振兴为契机,把石泉革命老区建设得更加美好。
  (三)发挥自己的优势很重要。石泉自古以来蚕桑产业是县域经济优势之一,曾经在上个世纪8、90年代占到全县经济收入的半壁江山。改革开放后县委、县政府领导是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咬住蚕桑产业不放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一度时期,产茧总量和人均产量均排在西北5省首位。但是近些年来,虽然提出了强村大户、省力节本、推行自动化养蚕、小蚕集中共育、多批次养殖等技术措施,但是,桑园总面积和年发蚕种量逐年下降,要实现“一片桑叶富裕一方百姓,一枚金蚕助推县域经济振兴”的目标,还要有更多的措施和更大的投入,特别是决策层面要坚定信心,一如既往地抓好蚕桑产业链上的延伸环节和基础环节。现在全县大约有桑园面积8万亩,年发蚕种量7万张左右,实际上是在不断地减少,虽然没有做过详细的调查统计,但来自制种单位和收茧单位的数据反映,桑园面积和发种量存在不实的现象。今后要有一定的举措巩固规模,提高单位面积效益,特别是桑园面积这个基础中的基础不能减少,最好将桑园面积扩大到10万亩。在“三农”工作中,发展产业项目,农民增收是重中之重。
  (四)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为了学习先进的发达的经验,我们应该多走出去看看,学习人家的好方法、好经验,取长补短,达到改进工作,提高水平之目的。请人家来石泉传经送宝、指导工作,特别是具有创新的做法,更好的做好老促会工作。如:成立陕南陕北老促会联谊会,制定章程,轮流办会,再把招商引资工作,富硒食品推荐,旅游产品发布加进去,内容就更丰富了,就更具有生命力,为当地经济发展助一臂之力。
  (五)应该重提“忆苦思甜”。现在老百姓吃的、穿的、用的,与革命战争年代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单就吃肉这件事来讲,再也不成问题,而是习以为常,几乎天天顿顿都有肉吃,反而成了一种负担,很多人脂肪高、血压高,引起了多种疾病,与吃肉量有直接的关系。可是又有谁能够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所以,我觉得应该重提“忆苦思甜”这句话,让人民了解到解放前是什么样的一个状态?江山又是谁打下来的?这些问题,现在好多人都淡忘了。因此一定要宣传教育广大的老百姓,要记住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个人都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知道感恩共产党,拥护共产党,热爱共产党,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前途。

                               

                                                   2023年9月19日于石泉

 

  作者简介:刘宇星,1962年11月出生,陕西镇安人。1983年3月参加工作,先后在石泉县农发办(扶贫办)、水利局、林业局、工业园区、县三创办担任主要领导。2016年8月,任石泉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督察长。石泉县鬼谷子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鎏金铜蚕文化研究院院长。著有《追踪溯源》《笔客》等。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 ·专题1信息无
  • ·专题2信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