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6月20日,县老促会召开蚕桑产业发展调研座谈会。会议由县老促会会长孙富勇主持。县委农工部、县农林科技局、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迎丰镇、池河镇的分管领导以及饶峰镇新华村、后柳镇汉阴沟村、池河镇力建村、迎丰镇红花坪村党支部书记应邀参加了座谈会。
会议紧紧围绕5月上旬,由县老促会组织牵头,县委农工部和县蚕桑发展服务中心组成的调研组,深入到两河镇、迎丰镇、中池镇、池河镇、后柳镇的养蚕农户家中,对我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与潜力的调查报告进行了座谈讨论。
与会者认为,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蚕农的实地走访,面对面地与蚕农进行交流,聆听了蚕农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心声。坚持实话实说、据实记录、真实反映我县蚕桑生产发展的实际情况。通过调研,发现我县的蚕桑产业仍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一、产业体系完备。我县蚕桑产业现已形成从植桑养蚕到缫丝织绸的农、工、贸、文一条龙的完备产业体系,是我县农业产业化程度最高和唯一称得上“产业”的产业,近四十年的长足发展积累,奠定了后发潜力和优势。
二、蚕桑基础坚实。我县现有桑园7万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有专用蚕室0.8万余间,配套设施设备完善,技术普及率高,产业技术服务队伍相对完善,恢复发展和巩固提升兴桑养蚕成本低。
三、脱贫优势明显。兴桑养蚕具有“短、平、快”的特点,今年养蚕1张蚕,茧值2000元以上,生产资料成本300元/张,纯利润1700元以上,一个劳动力半年时间可养蚕15张、蚕茧收入3万元、纯利润2.55万元、平均纯收入4250元/月,在农业产业中经济效益优势明显,同时还具有广泛适应农户、可持续增收和对从业者技能素质要求不高等特点,不仅适合农村留守中老年人居家就业,而且非常适合贫困户脱贫致富。
四、群众基础广泛。被调研村民对蚕桑产业有六点共识:一是兴桑养蚕具有投资少、见效快(30天见现钱)、风险小、生产简单和效益高等诸多优势。二是本县有缫丝厂,蚕茧不愁销路不愁卖。三是蚕茧价格虽有高有低,但不会亏本。四是规模化养蚕,能脱贫可致富,一个家庭两个健康劳动力半年养蚕30张,人均纯收入2.55万元,可与务工人员年平均收入持平;近几年,涌现出池河镇明星村李静、饶峰镇新华村邱洪军、迎丰镇红花坪村沈定琰和中池东沙河罗平等一批八零后蚕桑产业大户;而且,就地发展产业,家人常年生活在一起,幸福指数高。五是解决村民及贫困人口就近务工作用大,凡是年养蚕30张以上大户,在大蚕赶叶和熟蚕上蔟等期间,会根据养蚕量需要从附近、集镇请闲散劳动力,支付工资70-100元/天不等。六是85%的中老年村民从事过蚕桑生产,桑农普遍掌握了养蚕技术,蚕桑情结浓厚,新一轮蚕桑发展高潮将给农民带来利好空间。
五、发展历史悠久。我县蚕桑历史悠久,池河谭家湾出土的西汉“鎏金铜蚕”,为国家一级文物,见证了石泉之地是“金蚕之乡、丝路之源”,“鎏金铜蚕”仅此一枚、举世无双,绽放着特有的蚕桑丝绸文化魅力,文化底蕴深厚,大有文章可做。我县蚕桑产业经受了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至今还没有更好地产业取而代之,后柳镇汉阴沟村一组现年92岁曾任21年村支书的张玉明说:我家世世代代养蚕,养蚕来得快、忙的时间短,收入稳定,比其它农业产业要好,农村养蚕不能丢。
六、发展环境良好。一是中国位居世界茧丝第一大国,占有75%的国际市场。二是我国蚕桑生产遍布28个省(区、市)的600多个县(市)的500多万户农民,蚕桑产业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就业门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欠发达地区工业化、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三是蚕桑产业属绿色生态型产业, 符合中省对安康重点生态功能区定位和发展现代循环农业要求。
但是蚕桑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养蚕劳动力紧缺,比较效益下降;二是户均年养蚕量较小,户营规模效益偏低;三是养蚕小户退出较快,职业蚕农成长缓慢;四是农民大批转移就业和移民搬迁,致使桑园大面积闲置撂荒;五是蚕茧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农户发展积极性。
与会者希望县委、县政府能够继续坚持以“蚕桑主导、持续推进”的发展理念。按照蚕桑产业“巩固提升、立桑为业、多元发展、提质增效、做深做精”的发展定位和“提升蚕桑基地、壮大丝绸工业、拓展第三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的方向,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企业带动、集约发展、适度规模、主体支撑、科技创新、打造品牌、文化引领”的发展思路,加快建立现代蚕桑产业体系,把我县蚕桑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农民增收、建设生态文明、承接文化传承和推动“三宜”石泉的特色主导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