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久闻石泉县中坝大峡谷峰高水险,树舞云迁,景色宜人。我有幸于2009年10月初,在友人的陪伴下,携家人一起行游。耳听目睹,深为家乡独有的原生态之美、之稀、之珍叫绝。 同时身为老兵的我出于责任感,又为如何保存、保障家乡的环境及自然资源、 发展的方向、风格、经济、文化方面,写下几笔拙见。途中颇有感慨,草作对联一帧,以记此程:
中坝大峡谷, 山清水秀逢盛世;
南秦古石泉, 业伟人丰谱新篇。
为谢乡亲及友人之盛情,我将这次游中坝大峡谷的一点观感略记于此。
一、瀑布迎宾
当我迈步走进大峡谷入口处,迎面而来的是一款约20米宽、10米高的银色飞瀑。其势有如玉帘悬空,龙腾凤舞,使人不禁心头豁然一亮, 深为大自然的慷慨及妩媚而赞叹。 我的遐想有如脱缰的俊马,倾刻间穿梭于绿树、白云、千峰、万水之间。 我想, 如果国画巨匠关山月先生生前曾漫游石泉中坝大峡谷, 他定然会欣然走笔,浓墨写真, 为人民大会堂的陕西厅绘制一帧旷世的绝作……
二、踩着跳石过河
人们在浅水中安放的过河梯石,谓之“跳石”。中坝大峡谷的核心地段约3公里长,那里原生态纤尘不染,峰回路转, 林密云深,景色宜人。其两岸为原始森林和灌木覆盖,河滩圆石铺地,河水软款。 远峰兀然,高耸入云,给人以坦荡飘逸的自由感。
离开峡口行约2公里,便来到轻幽的“月牙潭”。月牙潭是河床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经过一系列“蛇曲扭动”、 并最终“裁弯取直”的结果。去月牙潭途中, 有三处可踩着河床心滩之跳石过河。河水很浅,跳石之间相距约五、六十公分。当地人过这种河道如履平川,但有的城里人就有些为难了。你看,有的观光的女孩子,东歪西斜,一面撒娇,一面惊叫,如同刘姥姥过九龙关。有的观光客索性脱去鞋袜,徒步涉水过河,图个痛快。其实,过这种浅水小河,只要眼看准、脚踩稳,一步一步地跳跃前进,便不会变成落汤鸡。所谓眼看准,就是起步前要看准在跳石上落脚的部位;所谓脚踩稳,就是每次跳跃,都要站稳脚跟,防止滑倒。这样做,就可万无一失了。其实,过河也有如履历人生,我们都需要看准目标,然后坚实地向前迈进。
三、在“一线天”摆渡
逆水而上,过了月牙潭, 便是“一线天”。大坝峡谷在“一线天” 地段骤然变窄,两岸山势紧收,河床窄处不足三米,最宽的地段也不超过4米。两岸山体和河床几乎垂直,地质学的造山运动刀削斧砍,造就悬崖峭壁,十分险要。崖壁高百米左右,实谓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由谷底向上空望去,蓝天窄如线带,故谓“一线天”。
“一线天”长约百米,两岸陡立,旅客无法徒涉,故以船舶摆渡游客。渡船的船首和船尾安装有约两公分粗的绳索,摆渡时,船工不仅用力拉绳,还要用竹竿在两岸峭壁上撑动。每次摆渡,约需五、六分钟, 但船工费力不薄。游人在这样神秘幽静的地方以既原始又现代的方法泛舟,常忘去闹世之烦闷, 乐在其中。
那天晴空万里,波光粼粼,心情尤佳,写下五言小诗一首:
泛舟 “一线天”
旅人依舟头, 深山传劳歌。
尽揽青溪景, 清辉不厌多。
四、 壮观的鹰嘴崖
过了“一线天”,继续朝西北方行去,两岸石峰樽立、直指云霄。尽管植被覆盖、点缀着脉脉山峦, 但是险峻的山石依然抖落绿袍,横空出世, 构成一品品高峦的石峰,有如凤冠。其中最为壮观者要数“鹰嘴崖”,其异石凭空,如同苍鹰,翱翔于蓝天之上,不迷世景之喧,毫无卑媚之骨。地质学家讲,此间的险峰兀石多由结构坚实的硅质矿物构成,不同于钙质泥质成分的岩石,故能历经地质年代沧海桑田之变,物竞天择,凛风不枯,万世挺拔!
据当地友人讲,自从政府实行造林等环保政策后,鹰嘴崖苍鹰数目增长颇快。现在游人观光至此,可见山鹰在绿海上悠然自得地盘旋,时高时低,时左时右,仿佛把游人的想往和爱意也带至云端。鹰嘴崖一景,可谓中坝大峡谷之一绝。此情此景,游客品尝的是原生态的风味,呼吸原生态的芬芳,这与大都市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人萌生热爱自然、返璞归真的欲望。
五、在摇摆中过索桥
离开石峰耸立的鹰嘴崖,游人很快来到水波平静的“杏叶潭”。人们在此小憩片刻,将跨过悬空数米、长约三十米的拓展索桥,桥身悬挂在两根直径三、四公分的钢缆上,桥面不足两肩宽,上面铺有固定木板。
由于整个桥体悬在空中,即便在风宁树静时,每当行人过桥,桥身便会摆动不停。当桥身摆动较大时,过索桥令不少游客惊恐不休。
那天,当我们过桥时,正好遇上两个顽皮少年在搞恶作剧,用力摆动两侧安全网,使桥身摆动的更厉害。顷刻间,许多游人开始恐叫,有人下意识地弯下腰身,贴在桥面上爬行,可谓笑态百出,令我哭笑不得……
我平生好动,酷爱山水。行武数十年间,远离家乡父老,转征南北,遍迹祖国的山水河海。近些年来,探望儿孙,又涉足他乡,游历东南亚郑和的岛屿港湾,国父孙中山穿梭求知的北美都市,可谓辗转一生,马不停蹄。但是,中坝大峡谷之游令我十分陶醉。
我陶醉在浓浓乡情之中,我陶醉在款款清粼的河水上。
我陶醉在挺拔高洁的石峰之间。
我陶醉在宁静的河潭和热情的瀑布边。
我陶醉在顽强欢快的千禽万兽、山草万木之灵气里。
我陶醉在我们陕南人、我们中国人百死不灰、万事图强的意志和憧憬里……
于古都长安
(作者系西北电力研究院原党委书记)